央媒点赞:乡村“形神兼备”,更有“文化味”
12月16日,光明日报客户端以《乡村“形神兼备”,更有“文化味”》为题,点赞我区文化村庄建设。我区坚持以文化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文化润区”战略,创新开展“翼云流彩—文化村庄”建设,全力打造景美人和业兴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冬日暖阳下,踏进山环水抱中的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葫芦套村,一座座古朴庭院错落有致,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福禄文化广场内游人不断,一辆辆小型观光车在曲折迂回的村内道路穿梭,时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昔日的葫芦套村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自然资源匮乏、经济基础薄弱,曾一度成为“穷乡僻壤”“山窝窝”的代名词。“是文化的力量,让村民端上了‘文化碗’,吃上了‘旅游饭’,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葫芦套村党支部书记尚国营给出了乡村“蝶变”的答案。 近年来,枣庄市山亭区坚持以文化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文化润区”战略,秉持“文化育民、文化惠民、文化兴民”理念,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农文旅融合等路径,创新开展“翼云流彩—文化村庄”建设,全力打造景美人和业兴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尚国营说,葫芦套村紧抓这一机遇,深挖生态、非遗文化资源,重点围绕“葫芦元素”做文章,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业态。新开发了伴山露营、慢时营地等大型户外场地,改造葫芦市集、小吃街,组建葫芦套庄户剧团,打造非遗主题特色街区,延伸带动葫芦种植、采摘、葫芦雕刻等特色产业发展。 文化优势正逐步转化为葫芦套村的发展优势。如今,景区村中建,村在景区中,这个昔日偏远小山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靓村、非遗特色村,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培育村”“山东省景区化村庄”等称号。 每逢周末假日,在西集镇伏里村非遗文化传承基地里,前来研学的学生和游客络绎不绝。这里还时常引来海外游客光顾,其原因正是该村的一张“伏里土陶”文化名片。 作为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产物,伏里土陶经世代流传,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山东土陶艺术品种之中独系发展起来的稀有艺术品种,是地面上流传至今的珍贵稀有土陶文物”。 “在代代传承的基础上,我们深入挖掘鲁南地区民间艺术和手工技艺,不断推动土陶产品迭代升级。”省级土陶技艺非遗传承人甘言地介绍,伏里土陶以其独特的造型和艺术风格,深受市场欢迎,其制品远销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翼云流彩—文化村庄”建设的“东风”让伏里村再焕新生。该村通过“党建+文化+N”的形式,形成党员带头、村内文化传承人和后备人才共同参与的文化传承模式,为文化村庄发展注入新活力。同时,专门注册成立了土陶产业合作社,创建了科普教育基地、交流示范点、非遗文化传承基地和乡村记忆馆等,文化村庄的内涵和品质不断提升。“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热情异常高涨。”伏里村党支部书记袁玉良说,目前村内有大大小小的土陶制作工坊20多家,带动村民就业300余人。 同时,山亭区深入挖掘生态、红色、民族、民俗、诚信等文化元素,以历史文化为主题,重点打造了红色印象凫城镇王家湾村;以民族文化为主题,重点打造了团结交融徐庄镇米山顶村;以生态文化为主题,重点打造了农文旅融合冯卯镇独孤城村……这些因村制宜、富有鲁南特色的文化村庄相同的是绿水青山,不同的是文化风景。 文以铸魂,文以惠民。山亭区还积极整合村居文化活动的资源和空间,持续为群众提供高品质的文化服务,广泛开展“戏曲进乡村”“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文化惠民直通车”等文化惠民活动5900余场次,将优质文化送进千家万户。以“群众演群众看”为导向,举办特色节会94场,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切实增强文化自信,让“不墨山亭,幸福小城”的底色更靓、成色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