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 | 独古城村
独古城村属于行政村,辖独古城村、李庄村两个自然村,原李庄村名为古城前村,村落形成于元代以前,总面积1.58 平方公里,共有人口 1764 人,379 户,其中常住人口1216 人,村集体年收入 28 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为13000 元。
(1)历史沿革
传说跟隋文帝杨坚有关。文帝杨坚弱冠之年,偶经冯卯镇郭河河边的一处森林,人迹稀少,虎豹出没。忽然,一声虎啸,马匹受惊,带杨坚长驱直入河边一座孤独的村庄,免受虎害。村庄有一独户人家,见杨坚相貌奇伟,器宇轩昂,便留住杨坚,教授武艺,还将独生女许配为婚。后杨坚称帝,建立隋朝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派人来到冯卯镇寻找那座独孤的村庄,接女子当了皇后,人称“独孤皇后 ”。独孤皇后在世时多为文帝筹策,帮助处理朝政,看法与文帝不谋而合,宫中称为“二圣 ”。这独孤皇后出身 贫苦,长于山野,养成艰苦勤俭作风,入宫后仍不忘过去,勤俭朴实,母仪天下。受此影响,隋文帝也崇尚简朴,勤于朝政,成就伟业。独孤皇后健在时,文帝发誓不设三宫六院,仅此一位独孤皇后,一改皇帝妻妾成群之陋习。独孤皇后去世后,隋文帝命人在此筑城纪念,号称“独孤城 ”,后演化为“独古城 ”。古城在明朝时还很成规模,《滕县志》有图记载。现古城遗 址淹没于岩马水库之下。
(2)历史文化资源
独孤文化——以独孤古城为基址的文化汇聚。1962 年山东省考古队对独孤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认为属周代遗址。20 世纪 60 年代中,独城村民在其附近深翻土地时,挖出护心镜及铜箭头等古代将士作战使用的物品。由此认定,独孤文化发源于周代,且与军事有关。
岩马文化——1958-1960 年,为响应国家大兴水利的号召,滕县(原属济宁地区)动用民工 10 余万,开修岩马水库,滕县十六岁以上的劳动力均参加了水库建设。在那个没有大型作业工具的年代,当地四万名农民工,冒酷暑、战严寒,手刨肩挑,推着排车、独轮车,历经三年的战天斗地,两坝屹立国旗山东西,锁住了蛟龙,蓄起了亿万方琼浆玉液,平地碧水荡漾;洪水任调度,涝能蓄,旱能灌,变水害为水利。当时,岩马水库为山东省仅有的几大水库之一。水库建成后,2万亩良田被淹,蓄水近2亿立方米,可灌溉周围及下游26万亩庄稼。然而库区内的原14个村庄(朱山村、独古城村、李庄村、山东村、东赵庄村、岩马村、庙岭村、山头村、北赵庄村、姚沃村、陈山村、温庄村、欧峪村、北山村)皆向周围高岭或山麓就近迁移,有些户迁往滕县其他公社,甚至迁往东北、山西等地。冯卯村的部分赵姓、张姓、李姓等村民迁至辽宁、黑龙江等地。滕县人民,特别是冯卯镇库区人民为此付出了巨大牺牲,很多人从此永远离开故土。岩马库区移民文化是冯卯人民为了国家利益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是四万农民工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的豪情壮志、是冯卯人民“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担当奉献” 的岩马精神。
鲁南传统砂岩特色民居——原独古城村村民居住的房屋大都为附近山坡开采的砂岩,工匠经过打磨、垒砌,加之具有徽派特色的青瓦屋顶,构成了独古城村特有的鲁南砂岩特色民居。院落里的台阶、香台、院墙以及街道的排水渠、石碾、臼窝子均为本地的砂岩石。传统民居向外界展示着独古城村村民的勤劳、智慧、质朴的生活态度。
古城门——独古城自然村村落入口处的古城门为民国时期所建的明朝风格的建筑,古城门由青砖垒成,中间有三个拱门,城门上书“独古城”三字,为后期村民认为“孤”之字不雅而改。古城门再现了独孤古城的雄伟与坚不可摧。
汉墓群——在岩马水库西面的山麓上,独孤城西南附近,即今独古城村东侧的山坡处,旧时有许多石匣式的汉墓。人们耕作或者用土,曾经挖出不少的陶罐之类的东西。有的古墓内还出土铁剑、剑鞘,古铜镜,或箭簇等,据说是将军墓。
(3)村庄保护现状问题
传统民居损坏较多。居民重视新居建设,对旧居疏于维修,任其自然损坏。多处民居存在严重的倒塌隐患。
保护规划带动性作用、特色价值展示不足。缺乏系统性的保护,保护规划中提到的保护目标尚未实现,缺少可识别性的空间。文化、遗存等内容挖掘、提取不足,村内未能有直观的感受体验。
(4)保护利用发展
确定为文化旅游型村庄,定位为岩马湖畔休闲古村。
产业建议发展沉浸式乡村游;展示村落核心价值:独孤文化、岩马文化;“一石西北一湖东,两村相应林海中”的村落格局;独特旱海石林景观;鲁南传统砂岩特色民居、古城门等历史建筑以及独孤城 遗址。
营造古村氛围,进行传统民居修缮,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村内道路硬化);打造村庄游览环线,进行街巷空间提升、村入口形象提升、民居功能改建、滨水空间整治提升,完善乡村游产业配套;进行非遗体验展示、传承。